当青春遇上乡村,当普通话架起沟通桥梁,会碰撞出怎样的振兴火花?

为深入贯彻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关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,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(简称 “西铁院”)临潼校区组建师生团队,于 8 月 20 日至 27 日赴汉中市巴山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。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,西铁院便与巴山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,持续开展志愿服务,累计组织师生 300 余人次,逐步构建起 “教育帮扶 + 产业助力 + 文化浸润” 的长效帮扶机制。
2025年,学院以入选教育部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重点团队为契机,由临潼校区党总支书记毛卫军、副书记马荣带队,临潼校区团委副书记胡静、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李晋担任指导老师,及学生志愿者,组建的16人团队,聚焦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”与“乡村振兴需求”的深度融合。作为教育部重点团队,此次活动以“语言赋能乡村振兴”为核心,通过“推普+铁路特色+产业服务”的创新模式,助力巴山镇在文化振兴、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中迈出新步伐。
出征!一场 “仪式感拉满” 的奔赴
“我志愿以青春之名,传中华语言,助乡村发展!” 出征仪式现场,鲜红的实践队旗高高飘扬。
授旗环节中,临潼校区党总支书记毛卫军将队旗郑重交予团队代表,同时谆谆叮嘱:“推普工作绝不能流于形式,要真正让普通话成为乡亲们打开市场、链接外界的‘金钥匙’!”随后,马荣副书记的动员讲话振奋人心,志愿者代表陈若萱的表态铿锵有力,全体成员举起右拳庄严宣誓 —— 这场奔赴乡村的出征,从一开始就浸润着沉甸甸的 “使命感”。

356公里的辗转路程,从临潼到西安的大巴、西安至安康的火车,再到安康转万源的双层列车、万源赴巴山的中型客车,一路颠簸却挡不住团队的热情。

12名学生志愿者早已做好准备。有人提前梳理巴山方言特点,定制教学方案;有人编印铁路安全小手册,计划把专业知识带给乡村孩子。“不是去‘完成任务’,是去‘解决问题’。” 志愿者焦杰在日记里写下的初心,道出了全体成员的心声。

团队成员准备宣传物资

团队指导老师和成员召开研讨会
落地!先听需求,再做服务
刚到巴山,师生们没急着开展活动,而是先开了一场“四方座谈会”——巴山镇政府副书记李华、党政办主任杨楠,安康工务段党委书记柳青、副书记林永利、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书记宋金明,巴山小学杜家才老师,与西铁院团队围坐一堂,把“需求” 摆上台面:
“老年乡亲买社保、办业务,方言沟通总卡壳”“蚕农想做电商,却怕普通话不标准留不住客户”“孩子们爱听故事,要是能结合普通话学知识就好了”……

“这些需求,就是我们的‘服务清单’。” 指导老师胡静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,团队心里有了底。
随后,他们跟着工作人员走进巴山精神教育基地,听讲铁路前辈“在崇山峻岭里修铁路” 的奋斗史;

参观巴山精神教育基地

团队与各单位领导合影
赴活水烈士陵园描碑扫墓,在“达县民兵筑路牺牲” 的故事里读懂 “坚守” 的重量 —— 这一刻,志愿者们突然明白:推普不只是 “教说话”,更是把 “向上的力量” 装进乡亲们心里。

推普!把课堂开在 “乡亲身边”
巴山小学:趣味课堂+非遗 孩子眼里闪起“光”。
43个孩子整齐坐在一起,志愿者的“趣味课堂” 开讲啦!志愿者们为不同年级定制“语言营养餐”:低年级的“童话配音秀”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纠正发音;高年级的“诗歌创作坊”引导学生用文字描绘家乡美景。

“‘火车轨道平又长’,大家跟我读!” 志愿者结合动画讲铁路知识,朗朗上口的短句让学习更生动;绕口令比赛里,“四是四,十是十” 的笑声飘出教室,热闹非凡。

最热闹的是非遗环节——体验扎染工艺和制作京剧脸谱。
孩子们拿着扎染布料、脸谱画笔,边做边用普通话介绍:“我做的扎染像蓝天!”“我画的关羽是英雄!”

三年级的张强以前不敢说普通话,这次却主动举着作品发言:“以后我要教爷爷奶奶说‘谢谢’‘再见’!”

活动后的交流,双方就“课后服务语言课程设计”达成合作意向,让推普教育扎根日常。

社区村镇:雨天撑伞跑 把服务送上门
“阿姨,这个绕口令您试试,既练发音又有趣!”巴山镇社区里,推普宣传点前人头攒动。志愿者们分组走进各村(社区)、卫生院、邮局、银行等多场所,发放精心编制的《日常用语手册》等资料数百份。志愿者们现场开设“普通话小课堂”,从声母、韵母发音到日常会话技巧,用方言对比、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居民听得懂、学得会。绕口令比赛中,大爷大妈们鼓足劲头比拼“四是四,十是十”,欢声笑语里,规范用语的种子悄然萌芽。

桑蚕产业基地:推普赋能产业振兴
“咱们的蚕茧又白又软,可直播时说‘这茧子好得很’,外地客户根本听不懂!” 在巴山镇长王坤的带领下,团队走进桑蚕产业基地,蚕农刘大哥的烦恼道出了当地产业发展的 “语言瓶颈”。
针对 “宣传文案不规范”“直播方言重” 等问题,志愿者当场 “对症下药”:将口语化的 “茧子好” 优化为 “细腻绵软、生态养殖”;逐句教蚕农说 “我们的蚕吃无农药桑叶,品质有保障”;还整理了 “打招呼、讲产品、答咨询” 的《电商销售话术手册》,标注发音要点和沟通技巧。

铁路特色!把 “专业” 变成 “实用功”
作为铁路院校,团队还带了“独家福利”—— 把铁路知识变成乡村 “有用的学问”:在青工实训场,技术员文工拿着工具讲解铁路养护知识,志愿者们边听边记,转头就把“铁路安全口诀” 教给村里的孩子:“不追火车、不爬轨道,安全第一要记牢!”

深夜 8 点,山里的风凉飕飕的,师生们在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书记宋金明的带领下,去工区现场看夜间更换钢轨作业。“更换钢轨要精准到毫米,就像说普通话要咬准字音!” 宋金明书记的比喻,让大家瞬间懂了 “专业” 的意义;

这些“铁路元素”,成了巴山乡亲眼里 “最特别的推普课”。
8 天收获:不止是 “会说普通话”
8天时间,服务队交出了一份 “有温度” 的成绩单:12场推普课堂,覆盖230余名乡亲,从孩童到老人都成了 “学员”; 发放180余份《普通话手册》《铁路安全指南》,实用又好懂; 回收343份调研问卷,为后续帮扶摸清 “需求底”; 帮桑蚕基地优化10余条宣传文案,整理 “电商话术”; 让43个孩子爱上说普通话,主动用普通话打招呼。
更动人的是那些“小瞬间”:
蚕农刘大哥用志愿者教的普通话开直播,第一天就接到3个订单,笑呵呵来道谢;巴山小学杜老师说“孩子们现在见了我,会笑着用普通话喊‘老师好’”;志愿者朱昌烨在日记里写:“以前觉得推普很简单,现在才知道,帮乡亲们解决一个小问题,比任何荣誉都珍贵”;还有村民主动问 “以后还会来吗?我们还想学法门话(普通话)”。

多方点赞!乡村振兴的“青春答卷”获高度认可
活动结束时,各方的认可,成了最好的“礼物”:
巴山镇政府领导竖起大拇指:“推普+铁路特色模式创新,真正打通了乡亲与外界的‘语言壁垒’!”
安康工务段巴山车间领导点赞:“铁路元素融入推普,让专业变成实用技能,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值得推广!”
巴山小学杜家才老师感慨:“孩子们以前羞于开口,现在主动用普通话交流,变化太惊喜了!”
商户代表笑称:“志愿者教的‘热情待客’话术,让我们的生意都更顺了!”
村民王阿姨拉着志愿者的手说:“多亏你们教的‘存折密码要保密’,我再也不怕被忽悠了!”



尾声:青春不散场,推普不止步
离开巴山那天,孩子们追着车挥手,喊着“哥哥姐姐再见,下次还来教我们普通话”;乡亲们站在路边,手里攥着刚摘的核桃,要往志愿者手里塞。
这场8 天的奔赴,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。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临潼校区已计划:搭建“线上推普云课堂”,每周安排志愿者在线答疑、上课;组建“铁路知识宣讲队”,定期为巴山小学送 “铁路安全课”;持续跟踪桑蚕基地需求,帮着优化电商宣传,让“巴山蚕茧” 借普通话走得更远。
青春的脚步,会跟着乡村振兴的节奏继续前行;而那口标准的普通话,终将成为巴山连接外界、奔向更好未来的“连心桥”—— 毕竟,语言通了,人心近了,振兴的路,就更宽了。